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

發現美的眼睛

如英法師  2010.10.27 台大活動中心

喜歡自己嗎?
欣賞自己嗎?
當為了自己、事業、朋友...忙碌過後,
在夜深人靜跟自己相處時,
是覺得融入或是覺得孤獨?
喜歡跟自己相處嗎?
喜歡陪伴自己嗎?
能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嗎?
還是面對自己時內心中有一大段無法填補的深淵!

人的信心到底從何而來?
成績?書卷獎?富有?長相?出路?
有太多的人沒有信心,而你從哪方面來肯定自己?
這不是外在的問題!
如何卸下心中的石頭,自在快樂地活著!
遇到困難時,能否為自己找到出路、希望!
讓自己有個美好的未來!
讓自己過得有一種真實的價值!
當別人給你掌聲時是一種鼓勵;
當別人沒給你掌聲時,也不會有太大的關係。
這必須要回過頭來在內心上找答案,
要有足夠的智慧,找到一個角度,發現自己的美!
讓自己誠實的過日子,將自己調整好,再去幫助他人。
不用講自己內心不承許的事,這會令自己痛苦。
要發現自己,必須留一份心回頭來看待自己。
對他人觀功念恩,也要記得回過頭來對自己觀功念恩!


如何發現自己的美?
1.欣賞已完成的事
  有太多的問題無法解決,不要只盯著問題看,
  這會讓我們一直忙碌且不快樂,直到最後精疲力竭地倒下。
  要回過頭欣賞已完成的事!

2.每個努力的過程就是一種美
  因為你沒有放棄,因為妳在努力!
  努力的過程值得去欣賞!
  成功並不等於結果,
  一個成功的結果必定有因,
  累積成功的因就會成熟結果,
  故因歡喜成功的因。
  在努力的過程中就應肯定自己,
  每個努力的過程就是一種美!

3.堅持就是一種成就
  願意堅持,多堅持一天,因為堅持就是一種成就。
  這是需要練習的!
  堅持是內心最終要獲得成功的能力之一。

人一生要經歷許多的風風雨雨,
這條路很遠、很長久,
若用苦熬來走,則將難熬,心將沉重,難生歡喜心。
這需要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去走,
更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歡喜與自在!
就會走得沒那麼負擔且具有希望感,
始終感覺自己是有希望的,
每走一步,心裡都知道這樣是對的,是好的。

發現美的眼睛並非粉飾太平,
而是用一種輕鬆合理的角度來看待,
讓世界變得不再那麼黑暗,
用心體會隱藏在背後的世界。
能合理的看待自己:
1.你擁有的就是有,且能去欣賞自己有的。
2.但對於沒有的也能接受。
   能接受自己不足、不圓滿的地方,因為這是我可以努力的地方。
   此時內心會有一種輕鬆,也沒那麼負擔了,不用總是要掩飾自己的不足了。

所以人的信心,
不需靠別人的掌聲,
不用盯著問題看,
只要欣賞自己的努力,
堅持下來!
肯定自己!
發自內心的接納自己,
跟人相處不用防衛,
要輕鬆走不會太困難。

真正的美是來自心靈,
並非外在的物質。
有人長得漂亮但不討人喜歡,
有人並非黃金比例,卻能散發吸引人的氣質。
從內心去種因,發自內心對別人歡喜、恭敬,
得到美的感覺就是不同。

發現自己的美,
發現自己的價值,
內心有一種源源不絕的肯定,
遇到困難時則較能突破。
這種信心需要透過智慧合理的觀察,
用許多角度來滋潤我們的內心,
用一種歡喜的心情跟自己相處,
則每一步皆能肯定自己,總有一種愉悅的心情堅持下去。
縱使在絕望中也能燦爛地微笑,也能帶給他人希望。
且能將此業力散發給他人,幫助他人。

用一種真實的歡喜來度過這一生,
這需要透過學習來獲得智慧,
必須認真學習,不能只是靠福報過日子。
往內心去發現美的眼睛!

Q&A
1.如果否定來自重要他人時怎麼辦?
   很多事認為對的,想要別人接受
   這需要時間,不能太勉強,不能急,有時是緣沒到。
   每個人都有一種想法,支持自己的力量。
   只要相安無事,
   人與人間彼此能認同、接納,
   就可以學到對方優點的那一部分,
   但這強迫不來,
   需要用更長的時間去陪伴、等待。
   心力夠,總是有一天會等到,
   彼此互相接納與欣賞。
   在這過程,
   先給予充分的祝福!

2.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有錯嗎?
   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對錯
   父母有父母的看法
   自己有自己的看法
   社會有社會的看法
   抉擇用哪種角度去看,同時也要去承擔隨之而來的壓力。
   不從對錯去看,找到自己內心可安立之處。
   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,
   如何面對家人、面對父母對你的壓力,
   不論結果好或不好都要承擔、面對此結果,
   能甘之如飴,則可以,會有壓力,但記得這是自己所選的。
   尊重自己所選的!

p.s.此非文字稿,純屬個人聽完法師開示後的摘要!請勿流傳!

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

佛曲心咒 ~ 眼睛

作詞:吳德福  作曲:李翰章    編曲:黃康淇
主音:黃杏怡  童聲:吳尚好,劉美詩

天上的星星 媽媽的眼睛
一閃一閃亮晶晶 照亮我的心


池塘的星星 爸爸的眼睛
一波一波亮晶晶 清洗我的心
 天上的星星 佛陀的眼睛
一閃一閃亮晶晶 照亮我的心

池塘的星星 佛陀的眼睛
一波一波亮晶晶 清洗我的心



http://www.ybam.org.my/cms/d/file/fenxiangtequ/foqufenxiang/2007-09-14/5fc389a545aa09a14402451541e87bae.mp3

點選此連結即可聽到佛曲心咒~眼睛

無作戒體


()佛學大辭典無作戒

又云無教,新譯曰無表。戒體有二、一作戒,二無作戒,
作戒者,謂受戒時如法動作身口意三業,可見聞之業體。
無作戒者,謂依此時作戒之緣而生於身中不可見聞之業體。
此業體初發之緣,雖由身口意動作(即作戒),而一旦生了,則不假身口意之造作,恒常相續,故稱為無作。
作戒於身口動作息時亦滅,而無作戒則一生之中常相續而發防非止惡之功能,是謂之無作戒體。
此戒體向境而防一一之非者,即十戒二百五十戒等。就能防之體立無作戒,就所防之境分別二百五十等相,為發此無作戒故行作戒也。行事鈔中一之三曰:「若單立作,作體謝往,不能防非,又不可常作,故須無作。長時防非,若單立無作,則起無所從。不可孤發,要賴作生,二法相藉。」又曰:「雜心云:身動滅已與餘識俱是法隨生,故名無作。成論無作品云:因心生罪福,睡眠悶等是時常生,故名無作。」又曰:「言無作戒者,以非色非心為體。」此無作戒體,或以為色法,或以為心法,或以為非色非心法,凡有三家不同。

()作戒體 與 無作戒體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戒體:藉身口二業才能生起,加上意業的觀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無作戒體:不假迼作,不需藉由身體的任何動作,就可生起戒體。
          如受三皈依的的第一剎那,二種戒體同時存在,第二剎那,作戒體就謝落消失,無作戒體則恒常相續,直到命終方失去。

()【無作戒體八種】
子題:作俱無作、形俱無作、要期無作、異緣無作、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助緣無作、事在無作、從用無作、隨心無作
羯磨疏‧諸戒受法篇:「通敘諸業,依多論中,大綱有八:
一者作俱無作。隨作善惡起身口頃,即有業相隨作同生。作休業止,能牽於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由起心,任運相感,故即號曰作俱無作。餘七例爾。
二者形俱無作。如今所受善惡律儀。必限一生,長時不絕。即有業量隨心任運
三者要期無作。如十大受及八分齋,要心所期,如誓而起。亦名願也。故彼論云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又此無作,亦從願生;如人發願設會施衣,無作常生,扶助願者。
四者異緣無作。如身造口業,發口無作等。
五者助緣無作。如無作品云,教人殺生,隨所殺時,教者獲罪,即其事也。
六者事在無作。論云,施物不壞,無作常隨。
多云,若作僧坊及以塔像曠路橋井,功德常生;除三因緣,
一﹑前事毀壞,二﹑造者命終,三﹑起大邪見,便善業斷。
翻善例惡,可以相明;如畜鞭杖弓刀苦具,隨前事在,惡業恆續。
七從用無作。論云,著施主衣,入無量定,更令本主得無量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如是隨其善惡,從用皆爾。……
八者隨心無作。入定慧心,無作常起。
如成論云,有人言,入定入道,有禪無漏律儀,出定則無,是事云
何?論云,出入常有;常不為惡,善心轉勝。何以然耶?人計,
背支入本,背麤向細,得發無作;入支向麤,不發無作。
今解不然,出入常有;雖在事亂,無作不失。
今言隨心者,不隨定慧;隨生死心,恆有無作。」
濟緣記釋云:「通敘者,總明一切作無作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﹑通善惡,二﹑通化制,三﹑通定散,四﹑通漏無漏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故云諸業。多論八種而非次列;但括略前後所有名相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故云大綱有八;至下判釋,亦餘論。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業疏記卷一六二八一八)

律儀、非律儀、非律儀非非律儀

()學常見詞彙
       律儀:律是戒律,儀是儀則,為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,乃是吾人立身處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儀則。(學常見詞彙P229)

() <Bulkwang Fo-Kuang> 中的 解释:
        三種無表色之一。又作處中。
律儀,梵語 savara 之意譯,又作等護、防護、禁戒。即遮止惡戒,具有防止身、口、意三惡,保護六根之作用。反之,則為不律儀
非律儀非不律儀,指既非律儀之極善,亦非不律儀之極惡,而係隨緣應時而生起之善惡;即處中之善與處中之惡,此善、惡之勢用微劣,故稱處中之善惡;亦即非戒律之善與惡,其體不生善或不善。
俱舍論卷十四(大二九‧七二中):「此中無表略說有三:一者律儀,二不律儀,三者非二,謂非律儀非不律儀。」又
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八(大三一‧七三○下):「所有善、不善業,若布施、愛語等業,若毆擊等業,律儀、不律儀所不攝,故名非律儀非不律儀。」〔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三、法苑義林章卷三末〕

()師父在廣論中的解釋

【 三士之名,《攝決擇》曰:「復有三士,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,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,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。其中初者為下,第二為中,第三為勝。」與此義同,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。如《道炬》所說,世親阿闍黎於《俱舍釋》中,亦說三士之相。】LR  P. 67 L4

關於三士的名稱,《瑜伽師地論.攝決擇分》有另外一種分類方法,就是把世尊所說的教法依照律儀的次第分成三種。
第一種是「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」,律儀就是戒。這個戒很有意思叫「非律儀非非律儀」,簡單地說就是在家戒。
佛制的戒不是徒具形式而已,佛法真正的中心是透過戒、定、慧三學的修持,淨除我們的煩惱。徹底拔除煩惱根本的是慧,慧需要定相應,定的前行必須要有戒。對境的時候,由於對佛法正確的了解,就可以觀察得到身心上起了煩惱,靠著戒的力量把它淨除。所以戒真正的用意完全是為了斷除苦的根本--不善之業,而業是因煩惱而造的,所以淨化煩惱才是戒的真正中心。而在家居士的中心不在這裡,所以在家戒不能算是律儀,但又不能說它不是,因此就稱它為「非律儀非非律儀」。在家戒所含攝的淨戒律儀就相當於前面所說的下士部分,這是就下士所追求的內涵來講,為了要達到這個標準所應有的行持。  
第二種是「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」,聲聞為了要跳脫生死輪迴,所行持的就是戒、定、慧當中的戒學,這是聲聞相應的戒。
從這個上面再提升的話,就是「成就正受菩薩律儀」,菩薩不僅要解決自己的問題,還要幫助一切人解決問題。這裡所說的三士,跟前面《道炬論》說的內涵是一樣的。除了這個以外,還有其他不同的分類,但是內容大致都依照這個。像《俱舍論》是世親菩薩總攝小乘各派而作的,在小乘論典當中稱為「聰明論」,也同樣說到三士。這裡引用菩薩、祖師的多種論典,無非為說明一件事--世尊所講的一切教法,都可以總攝在三士道當中。

()業之差別有三:「律儀所攝業、不律儀所攝業、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」
     1.律儀所攝業有三種:別解脫律儀、靜慮律儀、無漏律儀
     2.不律儀所攝業有十二種1.屠羊。2.販鷄。3.販猪。4.四捕鳥。5.罝兔。6.盜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魁膾。8.守獄。9.讒刺。10.斷獄。11.縛象。12.呪龍。
     3.非律儀非不律儀所攝業者:謂除三種律儀業及不律儀類業。所餘一切善不善無記業施性業者。

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

如證法師的關懷

如證法師在憶師恩法會結束後,特別關懷了大專班及大專教聯,並鼓勵大家好好學廣論,踏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,將會看得更高、更遠,我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起努力!生命有所改變的原因在於學習,如果我們有學習,我們的生命將會有成長。所以好好的學廣論,發願成為世界第一等人!祝福大家的生命能夠越來越快樂、越來越有智慧,未來長遠的生命也能越來越圓滿!讓自己沒有白過這一生!讓這個世界能更變得更美好、更有希望!~與大家一同分享法師的關懷如證法師在憶師恩法會結束後,特別關懷了大專生,並鼓勵大家好好學廣論,踏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,將會看得更高、更遠,我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起努力!生命有所改變的原因在於學習,如果我們有學習,我們的生命將會有成長。所以好好的學廣論,發願成為世界第一等人!祝福大家的生命能夠越來越快樂、越來越有智慧,未來長遠的生命也能越來越圓滿!讓自己沒有白過這一生!讓這個世界能更變得更美好、更有希望!~與大家一同分享法師的關懷 2010.10.16